百度超级链(百度超级链怎么注销账号)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此举一出,举世哗然。

  有人说,他这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世界将迎来灾难、人类将遭受浩劫。也有人说,特朗普是《皇帝的新装》里那个童言无忌的小孩,戳破了“科学的神话”——那些我们已经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理论”,很多其实只是利益的产物。

  进一步的说,那些我们认为“天然正确”的科学理论,很多是利益集团从基础理论学界的若干种假说中,精心挑选出“于我有利”的理论,再交由媒体精心包装——先是专业学术期刊的“加冕”,再到大众媒体的“封神”,最终打造成无可撼动的文化地位,进入大众媒体的最高殿堂“教科书”,从儿童开始反复磨砺大众的底层意识,最终形成了一种本能级别的无法拒绝的认同。

  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变暖和碳排放的关系,很可能就是这样一种“科学”,在很多讨论语境中,它已经拥有了与男女平等、不同族裔平权这些“政治正确话语”相同地位的先天正确地位——所有反对的声音,无需争辩,都是错的!

  而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柴静女士在《穹顶之下》中赢得千人掩面、万人泪下的煽情表演——谁敢说全球没变暖,那谁就是跟她患病的孩子过不去;以及此前她与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的那场关于平等排放权的对话(央视《面对面》栏目,见文尾视频)。

  而事实上,在科学界,截至目前,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变暖和碳排放的关系,还是未被证明的假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自19世纪广泛地用仪器测量并记录温度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温度记录还要高。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41.5℃,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25.5℃,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

  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53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11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还要高。

  我非常不严谨的从百度百科引用了这些关于全球变暖的表述,以上这些数据记录,正是科学界和传媒界用来证明、仿佛这一理论是有事实依据的,仿佛这颗已经存在了数亿年的星球,因为我们造了汽车、轮船,烧了煤炭、秸秆,甚至是养牛太多,粪便发酵,就开始“不断刷新数亿年以来的温度记录了”。

  而事实上,人类有能力去估算地球温度,只是最近100多年的事情,有连续数据记录的全球温度,只有几十年,你跟我说全球正在不断变暖,变暖之后人类就会遭遇灭顶之灾,你先告诉我,在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甚至刚刚有人类的几万年前,地球真的没有暖过吗?

  再说测量技术和数据精度,我们看到各种关于全球温度的报告,很多都已经精确到了0.01度、0.0001度,甚至更多的小数点后位数,然而事实上,关于全球温度的测算目前依然是非常粗略的——那些看起来“高大上、伟光正”的唬人数据,大多数都是科学家们通过计算机进行虚拟现实模拟后实现的,其精确程度远不如你把温度计插进宝宝肛门获取的数据——科学家不是超人,他们测算地球温度的方法远没有你的想象力在美国大片“启蒙”后能抵达的那么远。

  关于这一点,后面大家看到全球变暖的理论起源那一段就明白了。

  别说测量整个地球的温度了,就是我们测量一个城市的气温,其原始程度也超乎你的想象——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要求,是用若干个“安放在距地面1.5米、防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透风自然的草坪上的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出的数据”。

  知道了测量方法,就知道了它其实只代表了一个非常微观的、局部地区的温度,然而天气预报一播报城市温度,我们谁不是默认的接受,这就是我们整个城市的温度?我们是不是也就这样的默认接受了,科学家们披露的全球温度,就是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球球的整体温度?

  你说它真的准吗?

  然而就是这些不严谨程度堪比百度百科的气温数据,一经科学界的发掘,便被大众媒体反复渲染,好莱坞还以此理论为蓝本,制作了超级灾难大片《后天》、《2012》(电影同样是大众媒体,而这也是“理论封神”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上面这些记录各地最热天气的气象、科学机构,却罕见他们记录“最冷天气”,或者说,虽然有相应的最冷天气记录,但主流科学界却不甚在意,而大众媒体也只给予很小的关注。

  绝大多数人也从来不知道,还有相当多的科学家在证明气候在变冷——比如,2016年初,全球各地就都出现了一波“极寒”天气。但他们的观点却被“科学权威”和“主流媒体”选择性忽视。

  谁说只有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科学”也可以是。

  以下内容引自微信公号“悦涛”(ID:shenzhenjingji),我对他的观点完全赞成,但文中涉及具体数据及文献来源,由原作者负责。

  █ “变暖论”源头:东英吉利大学的数据造假

  “全球变暖论”的权威来源是大名鼎鼎的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CRU)。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接受柴静采访时提到的“英国有个研究小组做了个计算机模拟结论,出来后马上很流行,流行以后就变成了一个价值判断”,说的就是段故事。

  

  该研究所负责两套主要数据,提供给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撰写报告。

  通过该委员会与哈德利中心的联系(为IPCC供稿的绝大多数科学家都由该中心挑选),这些全球气候数据成了联合国IPCC和各国政府所依据的最重要的气温数据,当然更是预计全世界气候变暖灾难的依据——那个“必须支付千万亿美元才能扭转的灾难”。

  就在各国政府在“权威数据”诱导下走上“向全球变暖宣战”的共同道路时,2009年11月,CRU的电邮泄露,1000余封往来于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讨论气候问题的邮件和其他3000多份相关文件被发布到网上。

  2011年11月,新一批CRU电邮及文档再遭黑客泄密。涉及5000多份邮件和IPCC工作备忘。

  

  邮件显示,CRU存在严重的“操纵数据”的嫌疑。这随之导致IPCC认定的“人为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显著变暖”这一论断的科学性遭到各界的严重质疑。

  简单说,这帮科学家一直在操纵数据,把以往的气温纪录压低,向上“调整”最近的气温,以此来制造气温加快上升的感觉。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科学家在比较官方气温记录与原始数据时也发现同样的迹象:平直的温度曲线被改成上升曲线。在每一个事件中,气候研究所都施加了影响。

  第二次泄密时,英国政府被迫表态:东英吉利大学有违法行为。但后来,经过调查又否定了这一说法。最后不了了之。

  

  █ 冷派死磕科学,暖派统治媒体

  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是“全球变冷”,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起始于2005年,延续到2060年。

  这一结论的研究者包括美国、日本、欧多国科学家。

  为此美国布朗大学还召开了一次会议,并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致信发出警报。

  简单说:冷派的理论依据是气候趋势由太阳活动主导;暖派则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尤其是“碳排放”。

  所以问题简化为太阳和人类的PK。

  从论战内容看,冷派科学家的观点比较立体:他们甚至把触角延伸到了火星:火星也是定期地变暖和变冷,而且时间同地球上一模一样(NASA不久前的研究成果)。

  但火星上没有人,没有工厂、汽车和别的温室气体产生源。这就意味着,不管地球上的气候,还是火星上的气候,都是由太阳来左右,而非人类活动。

  2011年9月,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伊瓦尔·贾埃弗退出美国物理学会,并发表了一封公开信:

  “美国物理学会称:‘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全球变暖正在发生。如果不采取行动缓和这一趋势,地球的物理和生态系统、社会体系、安全和人类健康可能会严重受损。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美国物理学会可以讨论质子的质量是否会逐渐变化,也可以讨论多重宇宙如何运行,但全球变暖的证据果真是无可辩驳的吗?”

  2012年,16位科学家共同发表文章对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一说提出质疑。

  暖派的回应比较单薄:你否认不了人、畜生和工业在排碳,这对气候有影响,就是有!就是有!就是有!……重要的话不仅要说三遍,而且还要不断回放……

  在IPCC的报告中以年轻的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曼绘制的温度曲线图为首页重磅证据。这就是著名的“曲棍球棒”图表:在过去1000年中,气温变化几乎是一条平线,随后在末端上升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但美国国家科学院统计学委员会主席瓦格曼领头的3个统计学家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曼的去中心方法在数学上根本不正确。如果不用这种运算法则,再度显示的图表与以往一样,可以看出中世纪比今天还要热。”

  曼对此的回应居然是:方法不正确没关系,结论对就行了。

  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塞斯支持并发起“俄勒冈宣言”:“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温室气体造成地球的灾难式变暖。”

  至今,已经有3万多专业人士签名,其中有1万名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的签名者,包括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费里曼·戴森。

  冷派攻势逼人,暖派除了防守之外,还给冷派扣上了“阴谋论”的帽子。到扣帽子这一步,暖派在科学上已败,冷派胜出。

  但在政府、资本取向,尤其是大众传播效果上,暖派全面占上风。以至于“全球变暖”被描绘为一种“人类共识”。对其控制成为各国必须采取的行动,焦点就一个:“碳排放”。各国间的分歧不是冷暖,而是份额多寡问题。

  媒体描绘的“全球变暖”

百度超级链(百度超级链怎么注销账号)

  尽管最近两年的现实越来越有利于冷派科学家。

  2013年9月,英国《每日邮报》、《太阳报》同时报道,寒冷的北极夏季造成冰封海面的面积比2012年同期增加近161万平方公里,增加了60%。这一从2012年历史低点的回升发生在BBC作出北极冰将在2013年消失的报道6年之后。

  在每年秋季应该开始重新结冰前数天,一块面积超过欧洲面积一半的完整冰原已经从加拿大的群岛延伸至俄罗斯的北部海岸。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西北航道仍然全年为大块浮冰所阻塞。原本计划通过该航道的20多艘游艇被冻住,还有1艘尝试这条路线的游轮被迫返回。

  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措尼斯称,变冷趋势将至少再持续15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变暖已经停止。他预计IPCC会辩称其模型显示有15年的停顿。但再过几年,他们不得不承认错了。

  █ 让人们认为全球变暖,才有巨大商业利益

  总体情况是:PK在继续、冷暖尚难定。但气候变暖→低碳→环保的逻辑链条越来越不成立。

  可另一方面,依托全球变暖的商业逻辑已经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运转起来,各地的碳排放交易所都建起来了。

  气候冷暖从科学问题演变为经济问题,甚至全球政治核心议题。

  果壳网就全球变暖有一篇文章,描述了碳排放背后巨大的全球商业利益链。摘录如下:

  1、大市场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而这一预估的焦点就是中印在未来的加入。

  

  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两年之后,中国和印度将携手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碳排放的前两位,也是碳交易的最大潜在市场。

  2、受益人

  全球变暖论将科学外衣与商业外衣混搭的轮廓逐渐清晰,在这桩价值万亿美元的生意之中,真正的受益人除了地球之外,还有戈尔和奥巴马们。

  戈尔们的赢利模式相当清晰。身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公司——美国碳交易系统控股公司的大股东之一,戈尔通过直接投资和参与的碳排放交易与为这个庞大市场提供顾问咨询和演讲,已经赚取了超过上亿美元的财产。

  

  一旦美国的国会正式通过以全球变暖为理由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法律,戈尔的个人财富还将爆炸性扩展。然而,据美国媒体爆料,一向被尊为环保斗士的戈尔,其位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的豪宅的用电量大约是普通美国家庭的15倍,普通中国家庭的100倍。

  奥巴马在施政纲领中,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列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经济增长点。为此,奥巴马正力争在国会以全球变暖为理由通过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法律。

  限排令带来的更大商机则来自国际间方兴未艾的碳交易。在低碳排放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约定条件时,碳信用额度的价值日益凸显,碳交易成为世界最大宗商品将势不可挡。

  3、最后只剩三个字:碳排放

  经过几年的发展,碳交易市场已渐趋成熟,参与国不断增加。除了奥巴马支持下成立的世界最大的美国碳交易系统控股公司外,英国排放交易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加拿大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都相继成立,甚至日本综合商社也以他们在全球控制常规资源的方法逐步成为碳排放权的领跑者。

  “这是一场制定未来全球经济游戏规则的较量,而我们目前已经处于晚起跑的不利态势中。”据一位业内专家介绍,由于目前中国依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必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规定,虽然对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受限制有利,但客观上也造成了我国在碳交易方面落后于众发达国家的现实。

  李河君的汉能控股旗下的汉能碳资产管理公司

  “从发展趋势看,我国最终会成为最大的碳排放额度净买方。到时游戏规则已经制定好,受益人也已经确定,只等后来者的埋单。”

百度超级链(百度超级链怎么注销账号)

  事到这里,气候问题已经演变为一场贸易战和国际政治博弈。

  全球政治的顶层运行与社会的实际关切脱节了。

  相比太阳活动,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即便是污染物排放,大气也拥有强大的自我循环和净化功能。“北京蓝”即为佐证。

  对人们生活和安全影响最大的实际上是污染物的地表、土壤排放,直接影响到粮食和水,且净化治理很慢。这是个更为紧迫和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却没列上国际政治的台桌。

  果壳网的作者最后吐槽:

  1,为什么我没有感到全球变暖?是幅度太小?

  2,地球气候变化是极为正常的,人类怎么能阻止?

  答案是:1、你的感觉不重要,数据可以制造;2、他们不是要阻止气候变化,而是要构建一个体系。

  在利益面前,感觉是无力的,科学是无力的,地球也是无力的。

  在中国,节能减排的本义是指“三废”污染物,但不知何时碳排放被列入其中,而且排名首位。

  截至目前,全球科学界对全球气候趋势的综合看法:

  1、全球变暖还是变冷没有定论;

  2、全球变暖和碳排放的关系,没有定论。

  3、商业利益,有定论。

  4、操纵数据,有迹象。

  至于特朗普,也不是出于道义公心,而是把美国的再工业化、就业、发展权放在了第一位。这事上也可以看出,特朗普和之前的全球化资本利益,是不一致的。他更考虑美国工人阶级(working class)的饭碗。

  总的来说,“全球变暖”不是科学,而是政治和经济学。

  最后,附赠两段视频:

  一、柴静专访丁仲礼:“人类共识”PK“科学常识”

  这段视频为人熟知,很多人用来攻击柴静,没有必要。两人知识水平和逻辑能力阶差太大。

  

  二、CHANNEL 4:全球变暖大骗局

  来自英国公共服务电视台(channel 4)的纪录片。对全球变暖的链条做了大量探访和揭露。至少证明,目前这个话题的争议,还是很大。

  

  客观说,“全球变暖”是在科学界都还没形成共识的东西,被政治和经济界优先考虑了。

金融圈管理员微信号:CBD_MEIR,欢迎交流。

喜欢文章,随意打赏▼

评论